常念知足,安贫守道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发表于江西
作为一个菩萨,要【常念知足】。为什么要知足?因为多欲不知足的人,他直接是障碍智慧的。庄子有一句话,叫做“嗜欲深者天机浅”,就是一个人的欲望很高,他的天机,他的智慧的心就会浅。我们看这个世间,你只要观察一下,往往真正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欲望是比较平淡的,那种欲望很高的人往往就比较愚痴。
现在是要修少欲,修少欲他有个什么呢,你在少欲当中你还不能有不平衡。为什么我占有的资源这么少啊?你不能这样,这样你就没意思了。你一定要在少欲当中你知足,你快乐,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心理。那你知足,你有知足感,有快乐感,这跟道有关系。因为你把你人生的目标定位在智慧、道业上,你才能够安贫守道。
所以在佛教,像摩诃迦叶,他所示现的就是修头陀,修头陀行的十二种法。他是不能住在屋子里面的,要树下宿的,他不能有多余的衣服的,就是但三衣的,而且是粪扫衣,一般佛教讲粪扫衣就是人家不要的,抛掉的东西,你拿来洗一洗,然后补一补,又叫纳衣。那你也不能接受别人供养,你只能托钵。托到了就吃,托了七家托不到你就得回来,挨饿。
十二头陀行就叫抖擞,就是把所有的物质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把你全身心都投到你的道业上。还住冢间,住在坟墓中间。摩诃迦叶到了晚年的时候,佛很怜悯他,说你不要再去修头陀行了,现在有很多长者都供养了像竹园精舍、祇桓精舍,这些精舍都是装备很好,条件设备赶得上皇宫,就叫他住在精舍里,但摩诃迦叶不同意。
摩诃迦叶他原来的身份可是很高贵,贵族出家,婆罗门种姓,家里是巨富的,然而他一出家修这个非常非常艰苦的头陀行。他觉得我住在精舍那么舒适的地方,我看不到一块白骨,听不到一点野兽的声音,我的道心就怕提不起来,还是让佛陀你慈悲,允许我住在坟墓之间为好。那么佛陀最后赞叹,有头陀行就会有佛法的存在。
一个修头陀行的比丘和更多的比丘修这种苦行,它使僧团就有力量。反之一个修道人,他很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完蛋了。他要穿得很豪华,他要坐名牌的汽车等等,追求这些,他的道心就会下来。像颜回,我们知道,就是儒家的安贫守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住在那个穷乡僻巷,吃饭都成问题,任何人生活在那样的窘境当中,那是经受不住那样的一个忧愁的。但是颜回住在那里,还是不改其乐啊!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你不要说住在那,哎呀,我无奈,我没办法,我没本事,我就这样了,因为没办法。那不行,你没有快乐不行,你要在那里有快乐。他快乐在什么地方?因为颜回作为孔子的一个得意弟子,他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跟他的仁心能够吻合,能够符合。他在这个仁心的本体上,他获得了一种生命的快乐。用佛教的话来说,他有一份法喜。
法上的喜悦,是超过一切感官的快乐的,大家以后可以体会一下,你享受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那些快乐非常短暂,但是它非常有强度,但它马上会转化,乐极生悲,这些东西。但是你一种法上的喜悦,它是持久的,它是弥漫的,它是真实的,它不会转化的。你只要享受到一次法上的快乐,感官的快乐,你马上就觉得那是毫无价值的。
所以颜回能够有这种的境界,孔子就赞叹他,就是“贤哉,回也!”,颜回不幸短命死矣,那孔子都是“天丧予!天丧予!”啊,痛心啊。所以这些,他就能够安贫,安贫是什么,为了守道。
【惟慧】,就是法身慧命为他的事业,这一点是提供了一个我们现代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目标啊。人生的目标,这个真理和智慧才是真正有价值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