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4/4     Go
主题 : 就事相立信|有佛有净土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8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30楼  发表于: 2024-06-25 06:47

就理观立信 | 佛祖诚言可凭
东林法音


  佛祖诚言可凭






原文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至于修行净土法门,有决定不可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验呢?纵然举世之人念佛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净土之心,因为诸佛与祖师的诚实法语足以依凭。如果总是问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验,便是对佛的法语未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话为准则,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门,便不能成就。英明决烈的男子汉,断断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主见,专门想要以修行效验、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修行路上的导师,前景堪忧,可不哀哉!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8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31楼  发表于: 2024-06-26 07:37

就理观立信 | 如彼香树改臭树林
东林法音

如彼香树改臭树林






原文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①,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栴檀②,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③,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道绰大师《安乐集》



注释



①伊兰林:伊兰,树名,华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飘及四十里。伊兰林比喻众生无边的烦恼。 
②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名牛头栴檀。栴檀比喻众生念佛之心。    ③才欲成树:比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道业自然成就。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深远奥妙境界,种种神通解脱,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的相状呢?”佛告诉父王:“比如伊兰林,方圆有一千六百里,树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伊兰林唯有恶臭,没有香味,如果有人食了树上的华果,便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浓烈,于是便能转变伊兰林的恶臭,令此树林全都芳香美好。众生目睹这个情景,都生起稀有难逢之心。”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间断,决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变一切恶业,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树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一样。”







于众生烦恼心中安置一佛号,不断持念,便如同牛头栴檀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便可往生净土,此乃点石成金之妙法。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8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32楼  发表于: 前天

就理观立信 | 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
东林法音

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






原文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文



有人怀疑说:“人在这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华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并不难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映现其影,明镜何尝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显现事物而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中睹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出生莲华一朵,是无足怀疑的。”







西方净土与我等心性交融互摄,故信愿持名,极乐世界七宝池便萌生一朵标上念佛人名字的莲华,荣枯大小,取决于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8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33楼  发表于: 昨天

就理观立信 | 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
东林法音
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






原文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数劫的菩萨六度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现今方成就,不是将来才成就。这是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境,带动起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全体的佛功德即是众生的功德,全体的佛果觉即是自性本觉,所以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对《阿弥陀经》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业行人大多不甚了了,常以自力修行功夫来理解,不得真诠,细味蕅祖这段独具慧眼的诠释,自当豁然。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8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34楼  发表于: 13小时前

就理观立信 | 住念佛者,心印不坏
东林法音


住念佛者,心印不坏






原文



譬如有人贫穷薄福,依诸豪贵以存性命。时有王子,遇行出游,执大宝瓶,于宝瓶内藏王印绶。是时贫者,诈来亲附,得王宝瓶擎持逃走。王子觉已,遣六大兵乘六黑象,手执利剑疾走追之。
时持瓶人,走入深草空野泽中,见旷野泽满中毒蛇,四面吐毒吸持瓶者。时贫穷人慞惶惊怖,驰走东西,蛇亦随之,无藏避处。于空泽中见一大树,蓊郁扶疏甚适其意,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既上树已,六兵乘象驰疾如风,寻复来至。
贫人见已,吞王宝印,持瓶冠头,以手覆面,坐贪惜故,不忍见之。时六黑象以鼻绞树,令树躄倒,贫人落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现光,诸蛇见光四散驰走。佛告阿难:住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观佛三昧海经》

译文



譬如有一个贫穷薄福的人,依靠豪贵家谋衣食而存性命。有一天,王子外出游玩,带着大宝瓶,宝瓶内藏了国王的宝印。此时这个穷人假装侍从亲近侍奉王子,伺机拿起宝瓶逃跑。王子发现后,命令六个健兵骑六头黑象,手执利剑飞奔追赶穷人。
持瓶穷人跑入空旷长满野草的沼泽中,有许多毒蛇从四面八方围拢来,企图吞噬他。这个穷人见状极为惊恐,便东奔西走地逃命,毒蛇也追赶着他,没有藏身之地。看见空旷的沼泽中有一棵繁茂苍翠的大树,正好可藏身,便头顶宝瓶,攀树而上。上树后,骑黑象的六个健兵飞快地奔到了大树下。
这个穷人看见情况危急,便将国王的宝印吞到肚里,将宝瓶盖在头顶,以双手遮面,因为贪吝而不敢见他们。六头黑象用长鼻将大树绞倒,这穷人随即掉到地上,身体摔得散架了,而唯有金印还在,宝瓶放出光明,毒蛇见到光明便四处逃散。佛告阿难:安住于念佛的众生,心印不坏,也是如此。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4/4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就事相立信|有佛有净土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