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劝修净土诗》讲记 | 彼方殊胜第十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72
威望: 1458 点
金钱: 2944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60(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9
楼主  发表于: 2024-06-23 10:14

0 《劝修净土诗》讲记 | 彼方殊胜第十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劝修净土诗》讲记 | 彼方殊胜第十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第十一首:


彼方殊胜事无穷,依正由来总不同。铲尽青山铺碧玉,收干沧海出虚空。法音自演风柯里,妙义频宣水鸟中。诸佛众生同一体,互相周遍尽圆融。


这一首是第一大结构段的最后一首,就是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总结性地阐释其神妙的特点。
“彼方”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彼岸的那个地方,有着无穷无尽的殊胜的庄严。这个庄严之事,那是诸佛穷劫赞叹都是赞叹不完的。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就发愿:我刹中的所有的庄严、一切的万物,包括正报的天人,依报的景物,都是穷极微妙、清净、光明、华丽;无论是形态、形状、颜色,内在的香气,都是穷微极妙。纵然是有着天眼通的人,想要把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一一辨清名相,数清数目的话,都是做不到的。无论是地面上还是虚空,有无量的宫殿楼阁,有无量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无量的宝树,这些都是以无量的珍宝合成的。一一珍宝又有百千种香,这个香普熏极乐世界本土乃至他方世界来作佛事的。所以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面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的事有着详细的介绍,这个介绍也只是穷其大海之一滴水。这就是“彼方殊胜事无穷”。


“依正由来总不同”,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跟我们这个世间的依正庄严相比,是不同的。我们娑婆世界的秽土也有依报——山河大地、树木花卉;也有正报——我们这些有情的众生。但我们这个世间是由我等众生的业力感召的,是由我等凡夫有漏的阿赖耶识里面生起来的。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来庄严的,是由阿弥陀佛的无漏的一切种智心里面流现出来的。所以它的缘起是不同的,我们称为业识的缘起,阿弥陀佛是愿力的缘起。所以这就是两土的本质的差异,是由于它的源头不一样。
极乐世界由清净法性,就是一真法界的缘起是什么状态?是“铲尽青山铺碧玉,收干沧海出虚空”。这是指依报。极乐世界地平如掌,无限的广袤,无有边际。地面地平如掌,是没有黑山、铁围山、须弥山这些山的。由于阿弥陀佛是大平等的心,感得的地面也是平坦的,没有高山峻岭,这就类似于铲尽青山。这都是很诗意化的表达,不是很无谓的描述,而是“铲尽青山”。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在因地观察他方世界的时候,他方世界的净土有很多的高山、峻岭、峡谷,地面是砂砾、荆棘,所以他要对他方世界不好的东西要摈除掉。为什么会有高山、峡谷、峻岭?就是我等众生的心不平等,众生的心充满机心,才会有山,才会有峻岭、峡谷。要令地面都是平等,让一切往生者也感受到那种心地的平等,所以叫铲尽青山。铲尽青山就是平坦的地面,这个地面不能有砂砾,不能有荆棘,要铺上七宝,七宝庄严的地面。这里就其中有个状况,就譬喻青绿色的玉铺在地面上。地面又有道,当以玉作地面的时候,或者就用玛瑙为道,或者就用黄金为道。这是地面。


生想闻法,都能随时随处地听闻到。这里就展开了一个奇妙。在庄严的法堂,可以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在其他的宝树之下,观音、势至也可以讲经说法。但是众生的根机不一,他也许觉得在讲堂里面要很一本正经,所以他就要随时随处听,阿弥陀佛就显出有情和无情都能讲经说法。

这里就显现“法音自演风柯里”。这是无情,就是宝树可以说法。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宝树,“柯”就是宝树的树枝,一般有根、茎、枝、条、叶、华、果这几个部位。宝树当中又有很多的宝网,宝网又有很多的铃铎。西方极乐世界无情说法,包括宝树,还有虚空当中的宝网,还有悬处虚空的种种乐器,不鼓自鸣,还有八功德水波扬的音声,还有种种铃铎——宝幢上的铃铎,微风吹来,都能够发出音声。这些音声都是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他方世界净土一切天人的美妙的音声不能比况极乐世界音声之美百千万亿分之一。这个法音就是佛法的音声,所展开的佛法是藏通别圆、三十七道品,种种的法门。这样就徜徉在极乐世界的宝树底下,在经行的时候想听法,马上宝树就发出音声,讲经说法。
而且是“自演”,无作妙用、法尔自然的。这种境界,《华严经》常常会表达。在《华严经》里面,音声不仅是佛讲、菩萨讲、天人讲,无情的也讲。比如有种种香云盖,从香云里面出种种音声,从宝网出种种音声,从光里面出种种音声来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有时候是从这里出来。忉利天的天鼓也能发出佛法的音声。这些天人沉湎于五欲享受,天鼓就会给他讲法,五欲的无常、苦空,不能懈怠。兜率天的天鼓能够让地狱众生——往生到兜率天的这些众生,顿能证到十地的果位。这些都是无情的器界在讲经说法,这就很奇妙、奇特。这个是无情的微风、树讲经说法。


下面是水鸟,水中的鸟。水中有种种黄金色的鸭子,有玉雁,还有彩色斑斓的鸳鸯,他们在水里面自由地游着的时候,这些鸟能讲经说法。这是水里的鸟,还有在虚空里面飞翔的鸟,像鹦鹉、白鹤、共命之鸟、迦陵频伽,这些虚空当中的鸟也可以讲经说法,而且说的是大乘微妙的法义。这些鸟是从哪里来的?经典当中告诉我们,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那是从哪里变化的?是七宝池有摩尼宝珠,代表阿弥陀佛的心王,那个摩尼宝珠放出光明,光明里面变现种种杂色之鸟。往生者透过这些变化的水鸟和飞鸟,他能够回光返照,托这个事相去理解它的法义。
这些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变化是众鸟的法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能演说种种四教的法。所以这些鸟的奇妙的色彩,以及发出和雅的音声宣说的佛法,全体就是自心自性的显现。那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也可以说是往生者自心的变化所作,因为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所以闻到这些鸟在讲经说法,就能令听闻的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这个念不仅是念住持三宝,乃是在念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念念回归自性、自心,这才叫真的真念三宝。
这就是符合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这些鸟,以及无情的宝树讲经说法,就是要让往生者回光返照来契证自己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的。

由此,进一步了解阿弥陀佛跟我等众生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一体的关系。一体关系,从依正庄严怎么表达?比如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乃是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大行所成就的,是一切种智心所流现出来的。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实则我们也在参与这个过程,乃是我们信愿称名的念、净业所感的,亦是我等众生唯识所现的境界。极乐世界的四土,阿弥陀佛在庄严,他已经庄严成就了,我等众生也参与这个庄严。
阿弥陀佛的心跟我等众生的心是“互相周遍”的,是互相交摄的。在净土法门当中就有个“互为影质”。唯识宗讲有本质境,有独影境,如果以阿弥陀佛的庄严作为本质境的话,这个本质境就能够启发我们的独影质这个境界。并且互为影质,我等众生的这个境界也可以作本质境,进入到阿弥陀佛的独影质里面,这样它是同体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心内的佛,我等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既然阿弥陀佛是在我心内,那就是自性弥陀;我等众生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站在阿弥陀佛立场,是他自性的众生。所以,在四弘愿当中就讲“自性佛道誓愿成,自性众生誓愿度”。
互相周遍,就常常用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屋子里面,比如这个念佛堂有很多的灯光,每一盏灯都放出光,光和光相互地摄在一起,形成整个室内的那种辉煌的亮色。所以佛跟众生都在放光,佛光、众生的心光也就融为一体。同时,又各各具有每盏灯光的各自庄严的行布差别。从圆融来说,这个光是一个整体;从分别来说,每盏光和每盏光各有不同的来庄严。熄了一盏灯,这个光亮就暗一点,再熄一盏灯,又更暗一点。但是光与光是互相含摄的,互相周遍的,于是,阿弥陀佛的心遍一切处,我等众生的心也遍一切处。阿弥陀佛心遍到我们当下,来用他的心光、愿力摄受我们,我等众生的心也能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就是为什么说当下我们信愿称名,就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面,就有一个境界上的呈现,就有一朵莲华出来了。这朵莲华是标上你的法名的莲华。你念佛越精进,那朵极乐世界的宝池的莲华就越灿烂;如果你念佛懈怠,那个莲华就比较的黯淡;甚至你整个不念了,退转了,那朵莲华也枯萎了。于是你就想,极乐世界的光明世界,我这朵莲华已经去了,我们在这念佛,每一声佛号都在使那个莲华更为广大、更为灿烂。于是我们念佛不也是在庄严极乐世界吗?
所以当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在我们的心内,我当下念佛的心也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之内。这也就像两面镜子放出的光交光互摄,互相照映。这就是因陀罗网的境界。因陀罗网有一千颗珠子,一颗珠子里面含摄着其他九百九十九个珠影,含摄这个珠影的影子又映在了第二个珠子里面。所以我们念佛的众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就是交光互摄的,是因陀罗网的重重无尽的境界。这样我们的心可以到极乐世界去,这是从空间来说。从时间来说,我们念佛的心全体是法界,这句佛号也是全体的法界,那法界心念法界佛,是超越了时间的。超越时间,就谈竖穷三际,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区隔。没有这个区隔,当下就有个神妙,当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往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众生时。这三际同时,没有先后的次第。

这些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呈现的不可思议的神妙。所以,“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是净土法门理解不可思议的境界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众生跟佛之间交融互摄、圆融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大乘圆教才有的道理,得要建立这样的认知,建立这样的信心。
所以净土法门谈信,深信是什么标准?这个深信就不是藏教、通教、别教的信,前三教都属于浅信,唯有具有大乘圆教的信心,才叫深信。大乘圆教展开的都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净土法门一定要在不可思议的立场去信解、领纳这个不可思议的庄严之事。这样,我们就透过净土的神妙建立对净土的深信,有深信才能发恳切的愿,有深信切愿才能够把这句佛号念好。
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劝修净土诗》讲记 | 彼方殊胜第十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